近年来,互联网思维席卷各行各业,成为一个产业的突破口,智能交通行业也不例外。企业必须改变思维方式,转向互联网思维,用互联网思维来思考和重新定位,用互联网思维来调整和审定发展战略。
三方需求促使行业快速发展
城市交通拥堵严重,通过互联网产品满足人们便捷出行,提高出行质量的服务需求吸引了互联网企业开始关注、进入移动互联网(智能交通)市场,提供服务、培养用户群、盈利是互联网企业的逻辑。
物流、公交、停车、出租车等移动互联网智能交通产品,创新发展可能或已经影响传统智能交通行业产生革命性发展。部分产品的商业模式受到政府政策影响比较大,但同时也是为政府转变行业管理思路,梳理行业管理办法,解决历史遗留顽疾提供了很好的机遇,特别是在部分城市交通管理职能由建设部转到交通运输部后非常重要的一个机遇。
另外一部分产品的发展则离不开行业政府管理部门,离不开行业企业的支持和合作,特别是这类产品的发展初期,比如公交、停车行业移动互联网产品。动态交通路况信息的移动互联产品发展初期,数据来源主要来自出租车公司的浮动车数据,再辅助一些政府的定点的信息采集数据和信息,在随着产品不断发展,在数据源上进行了创新,逐步开始进行数据的自主采集,产品发展的最关键一环不再受制于其他机构。那么目前的停车、公交等移动互联网产品未来发展是不是也会遵循这样一条轨迹呢?
传统智能交通企业关注移动互联网(智能交通)市场有两个方向。一个方向是面向政府的项目型市场。服务型政府在智能交通管理建设需求之外,也非常希望能将掌握的数据和信息通过某种方式向出行者提供,目前的政务微信、地方的公众出行服务APP都是这类产品。2014年年中,中国传媒大学互联网信息研究院调研结果显示,全国公安交管系统政务微信数量已达703个,全面覆盖我国31个省级行政区。这些产品都是传统智能交通企业的项目型市场空间。另外一个方向是企业直接面向公众提供的交通服务类产品。一些传统智能交通企业有尝试过这类目前都是互联网公司在做的市场,但目前仍没有比较好的成功案例。传统智能交通企业主营业务是面向政府的,服务客户对象重大变化,由他来直接面向出行者提供服务,企业内部的管理机制、企业文化等各方面与互联网企业差异非常大,企业基因的不同让这类需要进行长期资源投入,盈利状况未知的探索性业务很容易夭折。传统智能交通企业直接面向出行者提供出行服务产品的发展方向,需要破冰的产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