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联网简单来说是由车辆位置、速度和路线等信息构成的巨大交互网络。具体来说是指利用先进传感技术、网络技术、计算技术、控制技术、智能技术,对道路和交通进行全面感知,实现多个系统间大范围、大容量数据的交互,对每一辆汽车进行交通全程控制,对每一条道路进行交通全时空控制,以提供交通效率和交通安全为主的网络与应用。
车载终端增长迅速
在20世纪60年代,汽车上只有机油压力、油量和水温等少量传感器与仪表或指示灯连接;进入70年代后,为了治理排放,又增加了一些传感器来帮助控制汽车的动力系统,因为同期出现的催化转换器、电子点火和燃油喷射装置需要这些传感器来维持一定的空燃比以控制排放;而到了80年代,防抱死制动装置和气囊则提高了汽车安全性。
随着车联网的升温,汽车除了对温度、压力、位置、转速、加速度和振动等各种信息进行实时、准确的测量和控制外,还需要感知各种各样的要素——污染指数、紫外线强度、天气状况、附近加油站等,同时还可以感知驾驶员的身体状况、驾驶水平、出行目的,除此之外还会通过网络取得其它车辆、道路的状况,包括基于多种数据的旅行路线规划和时间预期,基于车路协同的高效率不停车收费路线。车辆的目的不再是“快速到达目的地”,而是“最适合驾驶员,最适合这次出行”,汽车服务将由“以路为本”变为“以人为本”。
随着人们对于安全、环保、舒适、通信和娱乐的需求日益增长,各种传感器和车载终端在数量和质量上也随之增长,每辆汽车涉及的传感器和车载终端数量已多达200多只,而这个数字还在以7.3%的年平均增长率增长。
通信协议种类繁多
车联网同时要解决车辆各系统间的信息交换和共享问题,各类传感器数据和终端数据经过处理后可用于远程诊断、提醒和报警,与司机、乘客和运营商实现有效互动。
车联网主要依赖3方面的通信技术:车身有线通信、短距无线通信和远距移动通信技术,有线通信主要是车载设备通过CAN-BUS现场总线与车身区域的控制单元通信,以获取车速、胎压、油量等信息,短距离无线通信主要是用于高速公路及停车自动缴费、无线设备互联使的RFID传感识别技术,以及类似Wi-Fi、DSRC等2.4G通信技术,后者主要是VoIP应用(车友在线、车队领航等)、监控调度数据包传输、视频监控等使用的GPRS、3G、LTE/4G等移动通信技术。按照协议类型区分,车联网要支持的有线通信方式包括CAN总线、双绞线、USB接口等,要支持的无线通信方式包括GSM/GPRS、CDMA2000/WCDMA/TD-SCDMA、LTE、WiMAX、Wi-Fi、DSRC、UWB、Bluetooth、IR、卫星通信等,车载通信模块通常需要同时支持一种或多种通信方式,并可根据不同的应用及数据优先权选择不同的通信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