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行如织,水运虽然不是我国最重要的交通运输系统,但作为一种传统运输方式,水运有着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在部分城市依然十分发达。水上也会发生交通事故,由于疏忽瞭望、避让不及时而造成的船舶碰撞,一直来是水上交通事故中的大头。加强AIS系统的基站建设,通过AIS这一“防撞预警仪”,设定安全距离,进行双向沟通和指引,确保船舶航行安全,成为水上交通运输安全保障的可靠方案。
我国在水上交通运输管理相关规定
对于水上交通运输安全一直是交通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也有相关规定。2014年,交通运输部下发《关于深入开展水上客运安全专项整治活动的通知》。《通知》要求要推进水上客运规范化、规模化。水上客运单位要全面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建立和完善相应安全管理机构和安全管理制度,聘用适任的海务、机务管理人员及船员,加强对船员的安全教育培训。地方各级交通主管部门要按照《国内水路运输管理规定》(交通运输部令2014年第2号)的要求,水上客运实行公司化经营,个体经营者退出水上客运市场。对于载客12人以下的客运船舶、乡镇客运渡船以及与外界不通航的公园、封闭性风景区内的水上客运,要依据《国内水路运输管理条例》的规定,推动出台专门的管理办法,推进公司化经营。
《通知》指出要提高客运船舶灾害预防能力,建立和完善恶劣天气、低水位、洪水位限制开航等管理制度,严禁客渡船舶、库区游览船舶等各种客运船舶超过限定风级开航;密切与气象、水文部门的联系,加强强风、强雨等突发恶劣天气和开闸放水等水位突变信息的预警预报工作。
《通知》重点要求要强化船舶现场监管工作,建立和完善CCTV、AIS等信息化监管手段,提高监管效率和覆盖面。加强船舶的现场监督检查工作,重点关注船员实际操作能力、船舶救生装备、应急反应计划落实情况的检查,注重对安全管理制度在船有效运行方面的检查和验证。对发现的安全隐患,要监督其整改,杜绝客运船舶带病航行。客运公司要建立签单发航制度,严禁船舶超载超员。对发生死亡失踪10人以上重大事故的,对公司要立即采取停业整顿措施,对责任人员要依法严肃追究责任。
水上交通运输安全保障系统
随着对水上交通运输安全的重视及科技水平的提高,各种保障水上交通运输安全的系统方案被提出来并使用。
VTS船舶交通管理系统,指挥中心能够监控和直观了解港口水域船舶的名称、经纬度、航向、航速等信息,全天候监控亚运期间的船舶动态,并与上级指挥中心和安保现场进行信息实时对接。
三维仿真指挥信息系统和水域3D系统,通过该系统,指挥中心工作人员不仅能看到巡游船舶航经水域的通航环境,还能看到两岸的建筑物以及应急设施的分布情况等。该系统与水域3D系统配合使用,可同步看到水深、地形、地貌等情况,自动为巡游船舶提供最优路线选择。
AIS船舶自动识别系统能够及时反映水域的船舶动静态信息,对到港船舶进行识别并进行有效跟踪监控。指挥中心在各涉亚重点水域,安装了100多部摄像头组成的CCTV视频监控系统,实施实时、远程及直观的监控。
GPS视频监控设备包含渡口渡船摄像头、视频会议室和信号传输平台,系统以搜救应急指挥中心为核心,GPS定位、网络视频监控、3G无线传输等现代技术为手段,对各水域情况和水上搜救力量实现了“看得见,呼得通,找得到,上得去”的要求。紧急情况下,船员可通过系统与指挥中心直接对话,迅速告知险情,指挥中心在GPS终端全程对遇险船舶实行监护,及时调度力量组织救援。事后还可经过监控中心存储网络查看现场影像,分析发生原因明确责任。
航道流量监控和视频监控系统。通过该系统,海事管理部门在实施交通管制、封航、排挡等工作时,可以实时观测附近相关航道内船舶的流量、密度,可以对海巡艇和人力进行合理的部署;可实时观察海巡艇在航道内巡航情况,实时音视频监督办公窗口。该系统优势是摄像机内置Web服务器,图像更清晰、安装维护更方便,可供任何经授权客户机从网络中任何位置访问、监视、记录并打印。
各地落实水上交通安全整治
近期,受气候因素及社会安全需要,各地水管部门展开水上交通安全管理整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