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四大机器人产业集群特征与优势
据工信部赛迪研究院在日前发布的2016年版《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白皮书》显示,在需求扩张和政策鼓动的双重作用下,中国机器人产业已经形成四大区域集群,环渤海地区,中西部集聚区,长三角地区和长三角地区。这四大区域集群各自有其发展的特点与优势。
环渤海地区,科研机构扎堆,有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哈工大、北航等;研发能力强,在机器人方面取得显着科研成果,具有人才培养优势。
哈南工业新城将积极构建以企业为主体、政产学研用联合的协同创新机制,立足机器人产业化和示范应用两个环节,面向多个方向,力争使机器人产业园成为我国北方最大的产业机器人基地、机器人核心技术研发中心、高端制造中心、服务中心和应用中心;青岛机器人产业园重点吸引日本、韩国、欧美以及中国国内的优秀机器人研发制造企业以及配套企业入驻;天津被誉为“中国经济第三增长极”,到2015年,形成年产各类机器人5000个的生产能力,产业规模达到200亿元。
中西部集聚区以武汉、长沙、重庆为代表,依托外部的科技资源,衍生出众多行业龙头企业。
2015年,重庆市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集群实现产值102亿元,未来的发展目标是,到2020年,机器人及智能制造装备产业产值超过1000亿元,将重庆打造成为全国最具规模和最具竞争力的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基地之一;长沙机器人产业随着智能制造的发展,已经走进长沙人的日常生活。计划到2017年底,工业机器人密度达到100台/万人。武汉作为拥有1.5万个规模工业企业的中部工业大省,武汉东湖高新区已建成国内首个工业机器人产业孵化器,随着用工成本的不断上涨,“机器换人”有望一触即发。
长三角地区,其优势在于具有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基础雄厚优势的,这是发展机器人产业的必要条件。
上海机器人产业立足培育和引进若干机器人本体制造企业和关键部件制造企业,扶持一批具备设计能力和解决方案提供能力的机器人系统集成公司;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机器人产业园已初步形成焊接机器人、包装机器人、高空作业机器人等多个系列,目前已入驻的机器人产业企业达20多家,实现年销售收入超10亿元;杭州市和机器人有关的企业和单位有30多家,2015年,机器人产业主营业务总收入50亿元;江苏省昆山市目前,全市206家机器人产业及智能制造企业中,96家为规模企业,110家为规下企业;机器人整机企业29家,机器人部件企业47家,智能装备及智能设备企业130家,规模机器人企业聚集。
珠三角地区拥有规模庞大的制造业,生产线升级需求使得机器人应用有广阔的空间。
深圳截止2015年年尾,机器人企业达237家,产业总产值480亿元,其中工业机器人企业192家,服务机器人企业45家;东莞地区在“中国制造2025”战略规划的影响下,顺德、南海等企业瞄准智能制造红利,在佛山率先掀起机器人新浪潮;东莞现已引进培育机器人智能装备制造企业达400多家,从业人员55000多人,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超260亿元。
不过也有机器人产业业内人士担心,在2016年,随着宏观经济环境变化,这种情形将有所变化。“2016年机器人需求增速将进一步放缓。”高工产业研究院副院长罗焕塔在2015年高工机器人年会上表示,原因主要是整个制造业的形势依旧不容乐观,特别是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背景下,在2013年到2015年引进的这些机器人有很大一部分在工厂里面并没有被及时消化,“所以在2016年,会有一个增速下降的过程”。
国内安防机器人崛起
从目前机器人产业按,以工业机器人为主,从事安防机器人的企业不多,但根据对安防市场的需求判断,安防机器人市场有很大潜力。当然,随着国内机器人产业的火热,也有安防企业企业加入机器人产品开发的队伍中,如海康威视智能仓储机器人,大华儿童陪伴机器,国自社区机器人,高新兴巡逻机器人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