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千年来,中国一直是一个传统的农耕大国。1978年,与中国改革开放同期的德国98%的人口居住在城市,而中国只有19%的人口居住在城市。未来,中国农村城镇化建设将加速,智慧城市至城市建设的终极目标。在过去的几年,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已经全面展开,收到了好的效果。就2014年来说,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就取得了不小成就。
2014年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呈现四大特点
据统计,目前60%的地级及以上城市,超过200个城市开展了智慧城市建设。从区域分布看,东部、中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信息化基础相对领先,在建智慧城市数量占全国在建智慧城市总数的73%。此外,多个省份在全省范围内统筹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北京、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河南、广东、陕西、宁夏等10多个省(区市)制定出台了省级总体规划。部分省份提出构建智慧城市群落,如广东省提出打造“珠三角智慧城市群”,陕西省提出到2017年基本建成“关中智慧城市群”。各地智慧城市从最初对概念的追捧、对系统和平台建设的喧嚣,逐步进入更加强调体制机制创新和顶层设计、深化资源利用和共享协同、凸显为民惠企服务实效、创新建设运营模式的新阶段。2014年我国智慧城市建设总体呈现如下特点:
⊙突出惠民、便民服务的效能提升
目前,我国智慧城市的发展,正逐步通过管理手段和理念转变、应用深化、技术进步和数据开发利用,来增强和凸显城市的管理和服务的实际效能,实现更好地为居民服务。信息惠民、便民服务成为2014年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抓手和突破口。广东省通过建设网上办事大厅,全面梳理各政府部门的职责边界,简化办事流程,承诺办事期限。为了更有效突出网上办事的便民实效,网上办事建立三级深度标准,从基本的办事指南、表格下载,到统一受理并统一反馈办理结果,再到全流程网上办理,层层递进,对不同网上办事深度提出明确目标,极大地增强了“以信息流代替人流”的政务办理服务效能。武汉市建立的“市民之家”集中了66个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职能部门、318个服务窗口,通过推动条块部门间的数据共享和系统互通,实现了426项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事项的一站式办理,一个审批数据的处理通过全流程由过去的2天缩短到37分钟。
⊙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发展模式成效显现,建设运营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
据了解,上海浦东新区在2010年~2013年三年中智慧城市建设的项目资金约300亿元。其中,政府投入为10亿元,社会化投入为290亿元。武汉市智慧城市建设以极小的引导资金撬动了大量社会资金的投入,近70%的武汉智慧城市项目都是民生项目,该领域市场活跃度较高,在总体投资13亿元当中,政府投资仅占550万元。在智慧化项目的建设与运营方面,建设-运营-转移(BOT)、政府购买服务等多元化发展模式在很多智慧城市开始实施。湖南省衡阳市采取“企业投资建设、政府租赁服务”的模式,与中兴网信公司签约,以BOT方式打造“数字衡阳”。
⊙地方相关法律法规和发展环境逐步完善
福建省于2014年8月发布《关于推广应用电子证照创新政务工作模式的实施意见》,确立电子证照、电子文件作为法定办事依据,普遍推行电子证照和全流程电子化登记管理。目前,福建省43个厅局共梳理证照目录479类,配置证照模板444种,25个厅局200多种证照实现电子化,生成电子证照24万多本,能够在线提取、自动核验、重复利用、方便共享、安全可靠、网上流转的电子化证照,推动了网上审批、无纸通关、网上年检等新型政务模式发展,提高了办事效率。同时,福建省还探索互联网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信息资产评估上市制度,为智慧城市建设保驾护航。重庆市率先将基于电子标签的“交通信息卡系统”纳入经重庆市人大备案的《重庆市道路交通安全条例》中,成为我国唯一获得地方立法支撑的交通科技项目,为推动智能交通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