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远距离城市之间的交通主要是飞机,中等距离的城市之间及城市内部交通主要是汽车,这些交通工具都会造成大量污染,目前我们国家在改变这种交通运输模式方面已经有了一些成效,比如大力鼓励新能源技术和相关企业的发展、大力发展高铁技术等等,而在城市内部的环保方面却存在诸多掣肘。城市内部产生的污染源头众所周知,不是几种技术或者几群人能够彻底解决的,在中国目前的情况下,城市内部污染源头需要解决的主要是交通工具产生和伴生的污染,城市交通下一步发展主要在智能化、污染控制、每百公里运行成本这几个方面,智能化和每百公里运行成本讨论的人比较多,技术上也正在发展,不过从战略角度考虑的话还是不够。
从人类发展角度来看,高能耗经济运行方式在将来会得以改变,个人出行方式会以高效安全节能的交通工具取代,物流运行方式也将会同步改变。对城市发展而言,每一个交通工具都能相互感应和相互影响,每一个交通工具都是一个分布式智能交通控制节点,这才是城市交通节能和智能化的关键所在。而城市管理者主要的职责便是架设安全可靠的行车通信系统和建设轻量化的交通智能疏导系统。
现有已公开关于智能交通技术感想
智能交通说到底,不能依靠城市建设来达到目的,最终是需要车辆自己来完成智能化通行,所以智能交通其实主要就是交通工具的智能化,而城市配套智能系统仅仅起到辅助作用。
特斯拉属于动力改进型汽车,相对于传统汽车并没有太大转变,最大的问题主要是续航和价格问题,然后就是伴随而来的充电桩数量不足、充电时间超长等等问题,虽然我国提出要大力新建充电桩,但是因为充电桩建设成本和产品本身固有缺陷使得短期无法正真大规模使用。
谷歌汽车则具有一定的颠覆性,但是更像技术达人的玩具,短期无法真正上路,首先是传感器过于复杂和昂贵,如果真的路上有很多辆使用该技术的车,车辆相互之间还可能有干扰产生重大安全隐患。另外技术方向也存在问题,行车需要详细地图,但是详细地图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累赘,更何况是需要绝对准确的详细地图,所以不具备实用条件。
百度大脑虽然公开资料不多,从已公开技术层面看,将来一定会出现和人大脑结构相似工作分区,而智能交通则属于其中的子集。既然是大脑,所以理念上就有模拟人脑的特点,下文所描述的内容就是基于这个理念提出。
下一代汽车技术思考
对于下一代汽车来说,对外界的感应能力及智能化的重要性堪比飞机航电系统,属于下一代汽车的核心,由于使用电力驱动技术,速度已经不是问题,下一代汽车主要区别也不是排量和操控性,而是安全性和舒适性,技术和理念的改变导致汽车的改变将是显而易见的,其中比较纠结的是电池容量与车辆自重的配比,在有限空间的汽车里面,电池不能无限制增加,能增加航程的只有减少汽车重量,但是减少汽车重量会带来安全性和稳定性变差的问题,所以在汽车重量与电池的配比确定以后,控制系统的智能化变显得尤为重要,即安全性更多是靠控制系统的智能化来保障,诸如根据路面选择合适的速度、根据危险性确定行车路线等方面会有极高要求,这就是现有技术的困难所在。另外车内结构及布局也会随之变化,这个不在本文论述范围。
改变一:车辆结构和动力系统的改变
将来汽车最佳的动力还是电力,汽车电池容量很大,较长时间内达不到快速充电要求,所以对于车辆单次充电行驶里程要求会相当高,而要达到该要求,最可行的方案是减重,随着智能技术和电力驱动技术的发展,部分现有部件会淘汰或者变小变轻,另外动力系统的改进和节能环保的深入人心,使得车辆的单体可以得以模块化。一个可能的结果是每一个车辆模块可以实现自由组合,就像动车一样可以编组运行,1-2个人使用一个模块,在长途旅行中这个特点将非常有用,可以达到高效节能以及提高安全性能效果。在城市内部使用的时候虽然不能编组,但是因为个头变小,节能环保及减堵效果将非常突出。
汽车轻量化以后,电动机及电池会放置于车底部以达到配重及高速行驶的安全性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