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12年底,《纽约时报》刊文宣称,“大数据时代”已经来临。在中国,仿佛在一夜之间,大数据这个话题,从IT行业忽然跳到了金融业,成为了金融行业颠覆传统、超越自我的重要内容。
金融业本就是一个天然容易生成和获取数据的行业,各家金融机构在长期的经营中,已经逐步累积了海量的用户数据,亿级客户日常交易往来成了庞大的结构化数据资源。当下,对于处于转型焦虑症的银行业来说,通过大数据的应用,定位市场机会和挖掘新的业务增长点,似乎成为战略转型的重要方法和途径。有人甚至断言,数据是未来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数据决定着银行的未来发展。
但是,大数据是不是真的那么神奇,商业银行究竟能否借助大数据革新经营理念并重构经营模式呢?在一片狂热和喧哗中,我们有四个疑问。
一是大数据能否提升客户体验?
一个大型商业银行的网络金融部负责人曾表示,对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下的大数据应用,国内商业银行已经探索出六大领域,其中之一就是塑造千人千面的客户画像,挖掘和满足客户真实需求,打造量身定制的产品和服务,进而改善和提升客户体验。
长期以来,商业银行管理严密、运行稳健,产品服务虽然安全但是客户体验往往不佳。所以,各大银行迫切希望借助大数据的力量,来改善和提升客户体验。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银行虽然坐拥大量数据,但在数据的内容和结构都还存在不少问题:一是银行尽管拥有海量的结构化数据,但数据库信息量并不丰富和完整。由于以往重视不够,银行系统中虽有客户的基本身份信息,但性格特征、职业职位、家庭状况等信息往往是零散甚至缺失的。二是银行拥有的客户数据基本上与银行业务相关,反映的是客户金融行为,而客户在社会生活中体现兴趣爱好、生活习惯、消费偏好等行为数据则难以获得。很多银行虽然引入了CRM系统,但数据完善性和完整性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而且,面对于海量的跨越行业、非结构化的数据,银行如何分析和挖掘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比如,即使有客户理财产品信息、网页浏览数据、微信聊天记录,但未能就这些多样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海量大数据也难以发挥应有作用,“数据孤岛”的困境依然难以解决。在这种情况下,大数据难以与产品和服务形成联动,能否提升、如何提升客户体验,还是一个未知数。
二是大数据能否实现精准营销?
精准营销是大数据应用的重要方面。银行希望通过对于客户信息和行为数据的分析、整理,加深对于客户需求的准确把握,从而实现定向的精准营销。比如,近年来为提升营销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银行往往分析客户信用卡历史消费数据,对于其中大额消费,进行定向的信息推送和营销,提醒客户可以进行分期付款,这听起来不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