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智慧城市,是提高城镇化质量、推进城市生产、生活和管理方式创新的重要举措。它将信息技术与先进的城市经营服务理念进行有效融合,通过对城市的地理、资源、环境、经济等进行数字网络化管理,为城市提供更便捷、高效、灵活的公共管理的创新服务模式。
中部地区积极建设智慧城市
5月19日上午,第九届中博会系列交流活动之一,由商务部主办、中国外贸协会承办的中国(武汉)物联网应用暨“智慧城市”论坛在武汉五月花大酒店召开。来自中部六省的政府领导、企业和媒体代表座无虚席,甚至还包括来自欧美等地的外国听众。
“全国已有超过250个城市提出要建设智慧城市,很多地方已出台了相应的规划和行动计划,预计到2015年底,将有70%以上的地级以上城市,参与建设智慧城市。”国资委机械工业经济管理研究院副研究员吕汉阳指出,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不仅提出了“互联网+”行动计划,也提出了要发展智慧城市的目标,这是重大的发展机遇。
吕汉阳表示,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已有95%的副省级以上城市、76%的地级以上城市,总计约250多个城市提出或在建智慧城市,总计划投资规模近万亿元。
在提出建设智慧城市的地级以上城市中,珠三角、长三角等经济发达区域所占数量比重较高,同时中部的武汉城市群、长株潭经济圈等也积极投入到智慧城市建设中。
从这些城市经济发展情况分析,有35个城市人均GDP在4000美元以上,其中人均GDP在8000美元以上的城市有19个。
中科院虚拟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周连生也提出,中国智慧城市建设已经从概念和技术探索阶段,逐步发展到规划设计与项目建设的具体实施阶段,并应用于智慧医疗、智慧交通、智慧教育、社会管理、智慧旅游、智慧政务等行业。建设智慧城市已成为当今世界城市发展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
据悉,未来智慧城市建设的全球市场规模预计为40万亿美元,而中国预计将有4万亿人民币市场规模。建设智慧城市,离不开互联网、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时代,在提高社会效率的同时,也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这就如一张网,我们都在其中。
部分地区智慧城市建设缺乏明确定位
从“互联网+”来看,目前我国智慧城市发展还处在初期阶段,随着立项城市越来越多,部分地区也存在着盲目建设的情况。
“大多数城市对智慧城市建设缺乏明确的定位和目标,对如何开展智慧城市建设存在困惑,缺少科学合理的规划和措施。”吕汉阳说,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重形式轻实效,重硬件轻软件,重技术轻人才,重建设轻运营,贪大而求全”等现象。
吕汉阳说,智慧城市建设需要分阶段、实施重点突破,而很多地方在建设智慧城市过程中,医疗、交通、教育、城管等所有领域都想做,这样的结果可能会导致什么领域都难以突破。智慧城市规划需要结合城市自身特点和发展战略。现在很多地方的规划同质性较高,没有体现城市独有特色,最后容易形成“千城一面”,而且实施起来的可操作性,也打了一个大大的问号。 |